初三语文古诗词复习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4-10-12 09:38:24
在语文的学习中,想要取得好成绩,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复习,找到自己的不足,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努力,这样我们的成绩才能提高。下面是学大的专家为大家总结的初三语文古诗词复习,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习。
1.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: ( B )
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
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,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。诗中不直言离别,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、愤懑。
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,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,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。其中三、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,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,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,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。
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,诗人将解除烦忧、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,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,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、豁达乐观的精神。
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,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,开阖变化,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。
2、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: ( A )
浣溪沙 晏殊
A此词选自《漱玉词》,是晏殊的代表作,也是宋词中被后广为传诵的名篇。
B、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、饮一杯醇酒时,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重复,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,亭台景物也都依旧。
C、作者看见“夕阳西下”想到岁月在不断地流逝。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感到生活的空虚、无聊,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。
D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,对人生的思考,借助曲、酒、夕阳、落花、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,做到了情景结合。浑然一体。
3.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: ( D )
A、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,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,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、幽默和反抗精神。
B、这首诗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(直接描写)和侧面描写〈间接描写〉的手法表现罗敷的美貌,其中侧面描写运用极为成功。用侧面描写的手法,描写罗敷美好的住所,阳光照耀的秦氏楼,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,接着正面描写她的精美华丽的服饰,然后又运用侧面描写,借助行者、少年、耕者、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。
C、罗敷夸夫是为了打击使君的嚣张气焰,借以摆脱困境的一种手段,这充分表现了她的泼辣智慧。
D、写作上,以抒情为主,融以描写和叙事。在修辞上,由于动用了夸张、排比的手法,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,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、突出,效果更好。
4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:(A )
A.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两句运用比喻手法,说明淑女、君子在河滩幽会,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。
B.“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”两句反复使用,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,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。
C.“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”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,十分生动形象。
D. “寤寐逑之”中的“寤”和“寐”分别指醒来和睡着,可见君子思恋之苦。
5.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: ( C )
A、《关雎》选自《诗经》,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,分为“风”、“雅”、“颂”三部分。常用“赋”、“比”、“兴”手法。
B、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“兴”和“重章叠句”。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。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“淑女”,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;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,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,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。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。
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,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。诗中的“君子”和“淑女”,为贵族“少爷”和“小姐”;诗中的“琴瑟”和“钟鼓”为贵族的专用品。
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,以物喻人,借景抒情,并以重章叠句,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,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。
6.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(A ) 蒹葭
A.《蒹葭》选自《诗经•大雅》,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。
B.全诗重章反复,一意化为三叠,具有音乐美,用韵先响后喑,先扬后抑,余音绕梁,极具感染力。
C.全诗三章,每章八句,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。
D.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,写心上人路远难寻。结尾却用“伊人”一转,似乎“她”就在面前,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。
7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: (A )
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“朦胧美”的名篇。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,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,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。
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,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,苦苦追寻,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,若即若离。第二章、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,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,与《关雎》相比,《蒹葭》的情感韵味更浓郁。
C在艺术手法上,《蒹葭》比《关雎》“兴”的特点更加突出。“蒹葭”“水”和“伊人”的形象交相辉映,浑然一体,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。
D《蒹葭》这首诗,动静结合,描摹传神,诗中景物如蒹葭、霜露、秋水、小道、湄涘等,都是静态写照,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,伊人忽隐忽现,欲即转离,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,如此动静结合,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、鲜明的印象。
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: ( B ) 君子于役
A《君子于役》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,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。
B 第一层,直抒胸臆盼望丈夫归来,第二层,从正面描写,家畜尚且出入有时,而人却无归期。第三层,极言思念之深,不能自已。
C “君子于役,苟无饥渴”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,君子既然没有归期,只好退一步想,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。
D “鸡栖于埘,日之夕矣,羊牛下来”这十二个字,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,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,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,是很耐人寻味的。
9对这首词句的解说,不恰当的一项是:( D )
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
A.“醉里挑灯看剑”,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,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!
B.“麾下”指部下;“五十弦”泛指多种乐器,“翻”,演奏。
C.“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”。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,用着很有力量的弓,飞驰战场,英勇杀敌。
D.“了却君王天下事”,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,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。
10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( D)
A.这首词描写了看剑、闻角、分炙、奏乐、点兵、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。
B.这首词展现了醉态、梦境、往事、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。
C.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,豪情满怀;结尾一句,词意陡转,点出理想与现实、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。
D.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“八百里”、“五十弦”、“沙场”、“的卢”、“霹雳”等多个历史典故。
同学们了解了初三语文古诗词复习方法,在自己平时的学习中,应用这些技巧,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,使自己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。
热门资讯

-
高中物理34个易错易忘点详解
2021-12-09 -
2019年大理高考报名官方入口:云南教育考试院
2018-11-06 -
★2018年大理中考分数线公布
2018-07-24 -
大理2018年3月高考英语听力成绩查询入口【已开通】
2018-04-26 -
2018年大理中考时间公布【6月28日-7月2日】
2018-01-30 -
【黑风口-图】百科知识点
2017-12-15 -
【黑花魁-图】百科知识点
2017-12-15 -
【黑竹沟-图】百科知识点
2017-12-15 -
【黑泥温泉-图】百科知识点
2017-12-15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